https://www.yunlianauto.com

工信部部长苗圩: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最新一期的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在撰文指出,着力加快包括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

  苗圩还强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抓紧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发展,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文章全文: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苗圩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们处在进行时当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内涵,突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是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经验。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于英国,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制造业快速崛起,推动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19世纪末,德国、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在电力、机械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实现了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钢铁、电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下,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在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升级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观一些曾经也在工业化上取得不俗成绩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放松对制造业发展的坚持,特别是忽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收入提升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

  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加快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转变。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的指标衡量,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跨越工业化后期的瓶颈制约,对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突出特征是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换。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速明显回落,面临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新旧动能转换缓慢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原有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已难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坚持不懈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支撑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等,也都需要制造业提供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和装备。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差距明显。要支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方针。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是制造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接近3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为农业、服务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制造业通常还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提升速度最快的部门,要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效益,离不开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没有高质量的制造业,就难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就没有整个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国际经验也表明,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拥有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这也是发达国家很多时候被称为工业化国家的原因。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制造业,重点也在制造业。

  国际产业竞争博弈的焦点在制造业。当前,制造业国际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今年2月,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强调要坚持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提出将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目前的23%提高到25%。美国政府近期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等政策文件,提出聚焦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科技和5G技术等关键领域。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我国情况看,制造业经过多年高速增长,“有没有”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供给无法精准匹配需求。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适应国内消费升级,都要求制造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在制造业。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制造业是各类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现了过早过快下降的苗头。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三大结构性矛盾造成的。首先,制造业内部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然依赖进口,经常受到出口国限制甚至“断供”的威胁,制造业供给体系满足和引领消费结构升级的能力不强。其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2013—2017年我国中长期贷款余额中,制造业领域占比已从2013年的11.2%下滑至2017年的7.4%。第三,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除了资金流向出现问题外,推高了制造业发展的成本。化解上述结构性矛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供给侧上下功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党中央对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的阐述,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建设制造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回顾历史,我国制造业就是通过用好战略机遇期发展壮大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我们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制造业开始快速发展。90年代初国际形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推动制造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制造业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向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入新时代,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制造业要坚定不移抓机遇、用机遇,加快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从结构优化升级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大量低端低效环节,2018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9%,产业结构提升的空间巨大。从创新能力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4%。欧盟最新的工业研发投资报告显示,全球研发投入前50的企业中,我国仅有华为一家上榜,依靠技术创新提升质量效益前景广阔。从绿色发展水平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推动绿色发展既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为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我们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坚持把提高效率效益作为根本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市场化改革作为政策取向,把扩大开放作为重要途径,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核心,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推动科技、金融、人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扭转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态势,加快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跃升。

  着力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我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等方面瓶颈短板多,全要素生产率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突出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跨越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探索“揭榜挂帅”等新机制,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全球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分工和产业融合并行共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全球经济正加速向以融合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转型。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统筹新型基础设施、新型通用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监管方式,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通用技术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友好监管环境,提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

  着力加快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结构是适应生产要素条件变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纠正认识偏差,不能把新动能简单理解为就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新动能。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

  着力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制造业强,企业必须强。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优质企业,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培育优质企业,关键是要按照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原则,让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促进正向激励,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通过改革增强国有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6条政策举措,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大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制造企业;发挥中小企业作用,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成长壮大。

  着力健全人才资源支撑体系。人才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总量上看,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大;从结构上看,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35%。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领域的“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推广现代学徒制,强化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完善技能认证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大国工匠。

  着力扩大制造业开放。开放是促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企业无一不是在全球激烈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形成的。尽管当前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但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分工协作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为我国制造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得更快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抓紧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发展,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投资项目审批,加快改革工业产品许可证制度,清理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的各种做法和规定,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要素价格、投融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落实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各项措施。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融资支持。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yunlianauto.com/article/4/3683.html